爱医医

听谢光潞教授讲那过去的故事

听谢光潞教授讲那过去的故事

2021-09-18 16:14:4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科未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上一篇 :人间自有真情在下一篇 :JUST DO IT?——记一次难忘的学术报告

网友评论 Netizen evaluation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

北京百胜千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ICP备案号: 京ICP备15012837号-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3-2018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听谢光潞教授讲那过去的故事

2009-02-10

 

 

1.解放后我院内科的变迁

      解放初期,我院沿用原名“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坐落于府右街(现第一住院部)。当时内科病房有40张病床,兼收神经科病人约4~5名,也收住非恶性传染病患者如伤寒、痢疾、流脑、乙脑等。医师中教授2人(1人为兼职)、主治医师2人、住院总医师和住院医师8人,共12人。内科负责医学系、公卫系和口腔系的诊断学与内科学教学工作。50年医院改造,内科病房扩为60张床,神经科另设病房。

     1955年夏,城外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基础医学科室建成,遂搬迁城外。大红罗厂院址稍加改造为病房,内科学习前苏联模式,一分为四,分别为传染病科、基础内科、系统内科和临床内科四个独立的教研组,各有病房,三个内科共有病床约164张。

      1958年夏,为使医学、公卫、口腔系各有其综合医院以利教学,人民医院由教学医院改为北医的附属医院,担负医学系学生的教学工作,新建北医三院负责公卫系教学,市属平安医院划归北医用作口腔系的教学。我院取消了临床内科,病床划拨内科,人员则与基础内科、系统内科一起调拨一部分支援上述三家医院。

      1962年初,市立第七医院(地址即西什库大街37号家属宿舍院)划拨给我院,妇科、儿科自府右街迁入,所遗留床位由基础内科迁入。此时基础内科、系统内科医师和床位分别为33人-100张床和44人-134张床。

      1965年,基础内科自府右街迁回大红罗厂并与系统内科合并为大内科,辖7个病房240多张床。在“文革”时期,内科一分为二,病房为内科连,内科门诊改为门诊连内科班。大约于1972年取消连队建制恢复大内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号角吹遍神州。1983年内科各专业组正式建科。

2.关于专业的形成

      学习前苏联后,上级领导重视教学,专业科室第一把手负责教学,第二把手负责医疗;也为了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在病房实习时,教师和小组同学固定,病房固定,病房为了教学要收治各专业病人,曾规定病房专业床数宜为20%。故我院专业病房建成较晚。

      主治医师阶段不定专业,可称为“自选专业阶段”,只是多看看某专业的书籍、刊物而已。1959年“大跃进”时号召攻克慢性常见病,要求“逢一献礼”,于是以任务带动学科,即由某些人共同搞某些慢性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成立了慢性胃炎、溃疡病、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衰等诊治小组,而实际上只搞一种病是不能带动学科发展的。1962年,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原有的专病组转变为专业组,成立心血管、消化、呼吸、肾脏、血液、代谢内分泌等六个组。各自拥有病房并建立实验室。但此时的专业组不同于外科的亚科,不是一级组织,医院文件不下发各组,只发给大内科、门诊和教学,由大内科统一规划。文革中没有什么专业组活动,文革过后才得以恢复。1983年,领导决定内科分为几个亚科,正式成为一级组织。总之,专业形成的过程是由“个人专业-专病小组-专业组(按内科系统)-专业科(按内科系统)”发展而来。

(本文由血液内科根据谢光潞教授口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