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医医

疫情期间,六类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疫情期间,六类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2022-09-07 13:56:07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科未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

在庚子鼠年来临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迅猛之势,席卷武汉,乃至全国。这次疫情蔓延迅速,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担忧、焦虑、恐慌情绪肆意蔓延,侵扰着心理的堤坝,加重了疫情带来的伤害。

from clipboard

在来势汹汹的疫情之下,怎样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呢?我们将分别介绍以下六类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共同抗击疫情。

确诊患者

确诊患者可能会出现麻木、否认、恐惧、焦虑、抱怨、孤独等情绪,这些都属于“正常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from clipboard

在这段时间内,确诊患者可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表达内心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允许自己出现上述情绪反应,接纳目前的隔离环境,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必要时可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

同时,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

对于疑似患者人群,更需要的是放下手机,适当地与网络保持距离,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觉察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以下的自我对话进行内心的自我觉察和探索:此时此刻,我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很担心?我很害怕?我很愤怒?还是我很难过?我很担心,那我是在担心什么?我很害怕,我在害怕什么?如果用一幅画代表我现在的情绪会是什么?如果用一首歌曲又会是什么?

疑似患者被隔离可使患者暂时远离喧嚣的人群,享受短时的独处与离别,也许可以看看想看的书和娱乐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或者做手工、织毛衣、绘画、搭积木等。

当你通过自我调节而无法缓解负性情绪,并影响睡眠和饮食时,可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

建议医护人员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与同事及家人讨论内心感受。

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难以调整时,应及时申请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建议不愿公开就医者获取科学信息,理性对待疾病。

寻找可靠的信息源,减少接触网络上有关灾难或耸人听闻的信息,防止灾难带来更大的恐慌,调动自己的知识去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我们不是这场疾病的始作俑者,所以无需过分自责、内疚。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

及时就诊,获得专业的指导建议。

易感人群及大众

易感人群及大众可能出现的心态有: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传染病暴发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灵的创伤,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正常的。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心情,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必对此有过多的心理负担。

from clipboard

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

要相信政府公开的信息,不轻信某些传言。

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内容,如规律作息、饮食,学习某一个有价值的技术,阅读一本好书,适度看电影、听音乐等。

疫情当前,心手相连。生命的救助中,心理防护不应缺席。让我们积极学习应对策略,做好心理防护,共同抗疫,守卫我们美好的家园!

北京市及西城区心理援助热线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800-810-1117;

010-82951332(手机用户、分机用户)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北京市安定医院的咨询热线:

010-58303286

周一至周日:8:00-11:30;12:30-16:30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支持:

4001-888-976

周一至周日:6:00-24:00


西城区心理援助热线

010-66251078

010-66250623

工作日:8:30-16:30

休息日:8:30-16:30







上一篇 :【准妈妈看这里!】孕妇学校课堂教材免费送上~~ 下一篇 :口罩种类那么多,我应该带哪种口罩?看这里

网友评论 Netizen evaluation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

北京百胜千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ICP备案号: 京ICP备15012837号-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3-2018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