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发展战略研讨会
抓机遇求创新 促学科发展迈进国际方阵
——记2015年度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发展战略研讨会
2015年8月19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以下简称“血研所”)隆重召开“2015年度发展战略研讨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院长、刘玉兰副院长、刘帆院长助理、护理部吴晓英主任、党院办邵晓凤主任等领导莅临大会。王德炳教授、陈珊珊教授、郭乃榄教授和付剑锋教授等血研所老前辈也出席了会议。来自血研所医、护、技、研各部门的负责人及骨干力量共100余名聆听了大会。大会由血研所刘开彦教授和许兰平教授主持。
血研所所长黄晓军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抓住机遇·再攀高峰”的汇报,黄所长从血研所的医护教研技等多方面综合阐述了血研所近十年的发展与变化,提出了“把血研所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的发展方向,并鼓励所有“血研所人”有梦想就有未来。
王杉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对血研所的发展给予巨大的肯定和感谢,表示医院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血研所的发展。刘玉兰副院长对血研所近些年取得的突出科研成绩给予积极的肯定,刘帆院长助理指出将继续用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血研所的临床及科研应用,并寻求更多更广的合作。
随后,血研所张晓辉教授用一系列数据展现了“血研所十年发展现状”,梳理了血研所在医护教研技等多方面取得的成绩。路瑾主任医师“骨髓瘤定位与发展思考”和江倩主任医师“白血病诊疗现状与发展构想”的汇报,展示了血研所骨髓瘤和白血病化疗病房的定位特点和发展机遇。颜霞科护士长以“回顾昨天·把握今天·放眼明天”为题回顾了近年来血研所护理发展进展,分析了血研所护理队伍现状及发展策略,血研所护理团队已取得国家专利一项和北京市护理学会护理成果三等奖,并在SCI科研展露锋芒。王昱主任医师“感恩血研所”和孔圆副研究员“种子与土壤”的汇报,从个人发展及团队建设分享了她和她的团队的成长体会,字字真切地表达了个人的成长除了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血研所大家庭的支持和鼓励。秦亚溱副研究员“诊断平台的现状与发展”充分分析了血研所诊断平台的现状、优势及发展空间。各位汇报者饱含感情的汇报让与会者深受鼓舞,也充分体现出“血研所人”对血研所的支持和热爱。同时,黄晓军所长等领导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每位汇报者的发言进行提问和评析,提出许多真诚而睿智的意见建议,让与会者深受启发。
付剑锋教授代表血研所老前辈发言,他欣喜地看到了血研所近十年的发展变化,赞扬“血研所人”的成长及付出的辛勤努力,尤其是血研所护理团队的执着敬业精神得以取得如此可人的成绩。他感谢血研所对老教授们的体贴和关心。
最后,黄晓军所长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各级领导及血研所老前辈对血研所工作的鼎力支持。血研所是一支有理想的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创新”的精神,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凝集力,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将继续通过培养专业领域优秀人才,引进优秀人才资源,建设领军人才队伍,把血研所建设成为血液人才基地,为迈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血液第一方阵奋斗!
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简介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经过几代人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拼搏奋斗,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血液病研究所之一。
1981年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正式成立,由著名血液病学家陆道培教授任所长,研究重点为白血病的诊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最为突出。血研所于1964年在亚洲首先成功开展了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于1981年首先在国内成功进行了异基因BMT并获持久植活,开创了我国异基因骨髓移植事业的先河,促进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2005年黄晓军教授接任血研所所长,刘开彦教授和江滨教授任副所长,传承血液科几代人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务实创新,领导血研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005年以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迎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临床床位数量逐步扩大,门诊患者就诊人次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显著上升,并取得了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成果。目前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有医护及科研人员3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1人。血液科由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血液病病房、门诊以及临床诊断中心组成,全所床位扩大到295张,其中干细胞移植病房197张床,包括层流床位81张。实验室目前由流式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HLA配型室,骨髓形态及病理实验室、细胞采集与细胞治疗室等组成。
血研所的特色是血液恶性疾病的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前五大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每年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600余例,约占国内同类移植总量的1/4,迄今已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000余例,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平均达70%以上。无论移植数量还是移植后患者无病生存均居国际领先水平。近十年来在亲属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原创性的成果,使国人彻底告别了供者来源缺乏的时代,为国际移植体系填补了空白。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突出成就,血研所分别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科研奖项。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是国家教育部及卫生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品研究基地,211工程临床重点学科、作为首个临床医疗科室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白血病新诊疗方法创新团队、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实验室。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基金支持,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基金、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985”基金、“新世纪人才”和北京大学211基金等30余项基金。
在黄晓军所长的领导下,血研所在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创新性成果,近5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包括发表在血液及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顶级杂志NEW ENGLAND、JCO、BLOOD、LEUKEMIA、HAEMATOLOGICA、BBMT、BMT等上面的多篇文章。发明专利12项,主编专著20部。牵头制定多项中国及亚太血液病治疗指南/标准并推广普及,主持我国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领导建设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数据库、慢性髓性白血病联盟,促进我国血液病诊治的规范化及人才建设。
(供稿:血液病研究所 责编:钟艳宇)
上一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第27期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下一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党支部组织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网友评论 Netizen evaluation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