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医医

自残是什么心理疾病

自残是什么心理疾病

2024-12-17 15:09:20
程艺萍
程艺萍副主任医师

成都棕南医院精神科

自残行为通常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焦虑症等。自残者通过伤害自己来缓解内心的痛苦或情绪压力,但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心理困扰。

自残的心理根源

自残行为通常是对情绪痛苦的一种应对方式。当个体经历巨大的情感冲突、压抑的情绪或无力感时,可能会通过伤害自己来获得短暂的情绪释放。这些行为往往出现在长期感到孤独、无助、失控或被忽视的情况下。对于许多人来说,自残是一种试图“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因为他们可能在情感上感到麻木或空虚。

常见心理疾病与自残的关系

  1. 抑郁症:抑郁症患者通常感到持续的情绪低落、无望与自我否定,他们可能通过自残来转移痛苦或寻找一种情绪的释放。自残在短期内似乎能缓解情感痛苦,但它并不能治愈抑郁症,反而可能加剧负面情绪。

  2. 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一障碍的人常表现出情感不稳定、强烈的情绪波动及对人际关系的极端恐惧。自残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应对情感痛苦的方式,尤其是在感到被抛弃或孤立时。

  3. 焦虑症:焦虑症患者由于持续的紧张和担忧,可能会感到自我失控,通过自残来暂时减轻焦虑带来的不适感。

自残的表现和影响

自残不仅包括割伤、烧伤、打击等身体伤害,还可能表现为不当的饮食控制、过度运动等。虽然这些行为在外部看起来可能没有直接的生命威胁,但它们显著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长期的自残行为可能导致伤口感染、疤痕及其他身体健康问题。

如何应对自残行为?

  1. 寻求专业帮助:自残行为往往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至关重要。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残背后的情绪根源,并学习更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

  2. 建立支持系统: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于康复过程至关重要。通过与亲密的人沟通,可以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

  3. 培养健康的应对机制: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冥想、运动、艺术创作等,可以帮助替代自残行为,从而实现更积极的情绪释放。

结语

自残并不是解决内心痛苦的终极方法。它反映了个体在心理上的深刻困扰,及其应对情绪问题的无奈。通过专业的治疗和有效的情绪管理,我们可以帮助自残者走出困境,重新获得心理健康和生活的希望。

上一篇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下一篇 :感觉自己活得很压抑很累怎么办
健康讲堂 媒体报道 医院动态

查看更多

健康讲堂

网友评论 Netizen evaluation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

北京百胜千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ICP备案号: 京ICP备15012837号-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3-2018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